口腔汇 - 口腔行业专业信息门户平台

微信
手机版
商务合作

中国牙医溯源:走近“三百年牙都”江西·都昌

2025-04-02 12:53:43 投稿人 : admin 围观 : 评论
广告

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和合乡位于鄱阳湖北岸、县境南部,其土地属典型的黄红土壤,土质较差,可耕土地面积较少,历史以来,乡民对农业生产看得很淡,搞副业成为主业,做手艺成为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。

面对这种自然环境,智慧勤劳的和合人不甘贫穷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除了办企业、打工之外,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,这个产业既不是种养业,也不是制造业,而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医学行业,同时也是延续了300多年的一个传统手艺——牙医。

镶牙的起源

1、清代的铜匠

铜匠为三十六匠之一,大约从清康熙年间开始,都昌二都出现了较多做铜匠的手艺人。铜匠并不炼铜,只是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材料,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、铜锅、铜瓢、铜铲、铜锣、铜烟壶、铜唢呐嘴、铜茶盘、铜锁之类的器皿来,所以称之为打铜。铜匠不仅仅是打制铜制品,其实包括打制金银首饰,如金手镯、银项圈、金耳环、金戒指等。打铜需要一种带风箱的火炉子,用于熔化各种金银铜原料。二都铜匠在本地开店铺经营的并不多,为了生计,大部分是挑一副铜匠担子走街串乡,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,或搞些修修补补。二都的铜匠以詹姓、杜姓、熊姓、刘姓居多。

2、从打铜到镶牙的角色转换

在二都的铜匠中,不乏一些手艺做得好且有些见识的,便跻身到州府乃至京城,或街头摆摊,或租店开业,多为平民打制用具,其中一些铜匠会幸运的遇到达官贵人或富贵人家做生意,打制做工精细的金银首饰和奢华器皿,相对可以赚些大钱。

岂料,铜匠们遇到一个新课题。一些官宦、富人的夫人、小姐以镶嵌金牙为美,同时也是为了显富,将上面的门齿或门齿两侧的牙齿(张嘴可以看见的牙齿)包上金片,称之为金牙,而这个包装金牙的过程或技术则称之为镶金牙或简称镶牙。有些铜匠就看准了这个商机,觉得镶金牙比打铜赚钱更来得快,工作更轻松。铜匠能打出金锁、金簪等精细饰品,打个金片包装牙齿其实是小菜一碟,很快就开始钻研并熟练掌握这门技术,有的人就放弃了打铜手艺,改行当镶牙匠。后来镶金牙流行到民间,平民百姓也作兴镶金牙了,少女十四五岁或临出嫁前,在两个旁牙上镶上金属牙套,以此为荣,不过多数是用黄铜片制作。

由于黄金昂贵,一般平民用不起,而黄铜容易变色,有的人便选择价格适中的银来镶牙,不过银牙齿是白色的。到民国时期,出现了一种叫粒子金的合金材料 ,价格比铜略贵,但金黄光亮,不亚于金牙齿。

3、最初的镶牙只是为了美观

人的牙齿是从娘胎里带来的,长成后嚼食物或支撑舌腭。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,就是美观。人们往往以牙齿的大小、长短、亮洁与排列整齐与否来论美丑,因而重视牙齿的人工装饰美。

最初的镶金牙纯粹是为了美观和显摆,即将好牙齿包上金片。都昌民间在清代有一首在闹新房时打情骂俏的歌,名曰《十八摸》,并流传至今。歌里面就有这么两句歌词:“姐姐的牙齿白又白,金牙齿安两只呀!”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:

一、都昌在清代就有镶牙匠;

二、当时镶牙只是为了美观或显摆;

三、镶金牙的对象多为年轻女性。

广告

相关文章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